十枣汤 一、方剂溯源 出处:东汉·张仲景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
原文:
太阳中风,下利呕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
其人漐漐汗出,发作有时,头痛,心下痞硬满,引胁下痛,干呕短气,汗出不恶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枣汤主之。
组成:芫花(熬)、甘遂、大戟(等分)
用法:三药研末,强人每服1-1.5g,大枣十枚煎汤送服。
经验:甘遂末0.5g起服,单日总量不超1.5g,大枣用30枚。二、六经辨证与病机核心 病位:胸胁(悬饮)、腹中(水臌)
病性:水饮壅盛,结聚胸腹(纯实无虚)
六经归属:太阳阳明合病(水热互结)
核心病机:水饮停聚胸胁或腹中,气机壅塞,升降失常。
鉴别:
与《金匮》己椒苈黄丸鉴别:
彼治肠间水气(腹满口燥),此治悬饮水肿(咳唾引痛)。三、《神农本草经》药物解析 甘遂:《本经》主'大腹疝瘕,腹满',泻经隧水饮(0.3克可通十二经水窠')。
大戟:《本经》主'蛊毒十二水',泻脏腑水湿。
芫花:《本经》主'咳逆上气',逐胸胁伏饮。
大枣:《本经》'安中养脾',缓和药毒,护胃生津。
配伍精义: 1. 甘遂善行经隧水 → 攻深伏积水
2. 大戟善泻脏腑水 → 破腹膜积液
3. 芫花善消胸胁饮 → 逐悬饮支满
4. 大枣制毒护胃 → 防峻下伤正四、脉证方对应图谱 核心脉证链:
脉沉弦或伏实 → 咳唾引痛不得卧 → 胸胁胀满呼吸促 → 腹大如鼓二便闭 → 舌苔厚腻水滑 → 十枣汤主之。
关键指征: 悬饮四症:胸胁痛、咳唾引甚、转侧受限、呼吸困难
水臌三征:腹壁绷急、叩诊实音、下肢浮肿五、临床运用体悟 经典运用场景: 1. 渗出性胸膜炎(胸腔积液)
2. 肝硬化腹水(实证期)
3. 肾性水肿(高度水肿) 学术拓展: 1. 重剂攻水:
癌性胸腹水:甘遂末0.5g配大枣30枚,合蟋蟀3只(研冲)增效。
脑水肿头痛:改直肠给药(药末1g+大枣汤50ml保留灌肠)。
2. 救逆法变通:
泻后虚脱:急煎红参30g、山萸肉60g固脱。
水热互结:加葶苈子30g、大黄10g清热逐水。
3. 服药铁律:'晨起空腹枣汤送服,日1次连用3日;泻下清水即止,忌与甘草同用'。
六、历代方论精华辑要 柯韵伯:'此方治水饮结聚之重症。甘遂行经隧,大戟泻脏腑,芫花消胸胁伏饮,大枣护胃缓毒,四味相伍,如决江河。'
张锡纯:'十枣汤乃攻水饮之霹雳手段,非形气俱实者不可轻投。服后泻下清水黏液为效,若便血则停服。'
李可:'此方为破水毒窠臼之穿甲弹,较舟车丸少气滞多水结,较疏凿饮子少表证多里实。'七、类方鉴别与拓展应用 类方鉴别: 苓桂术甘汤:治痰饮上逆(胸胁支满),属温化轻剂。
己椒苈黄丸:治肠间水气(腹满便秘),无胸胁剧痛。
真武汤:治阳虚水泛(心悸浮肿),忌用于实证。 现代拓展: 1. 卵巢囊肿(囊液清稀):加桂枝15g、茯苓60g化气行水。
2. 关节腔积液:合桂枝芍药知母汤,外敷芒硝消肿。八、六经气化思维总结 立方之旨:以甘遂为先锋破坚冰,大戟为侧翼疏江河,芫花为奇兵荡胸胁,大枣为后盾护胃气,峻逐水饮、速战速决,使水邪从二便分消。 峻剂灵魂:
'留饮不去,当以猛剂攻之',需严守三则: 1. 中病即止:水去六成停攻,改健脾温肾善后
2. 保胃存津:大枣用量必重于药末
3. 择时用药:平旦阳气升发时服,借天时助药力 此方为水饮实证最后手段,非生死关头不可轻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